查看原文
其他

走遍山西:那年的七月十五,那些河曲的河灯

2016-08-17 张珉 太原道


 

农历七月十五,中元节,也是传统的“鬼节”,我们与赶会的老乡们挤入一辆中巴车告别偏关前往河曲。

 

之前在由保德前往偏关的途中,我们曾探访了河曲的旧县。河曲县治在过去几经迁建,旧县就是河曲县治旧址之一,旧县位于县境西南的山梁上,地势险要,易守难攻,但却远离黄河与交通要道,清代,随着民族的融合与黄河水运的发展,河曲县城迁到了黄河边,废弃的县城被称为旧县。


█ 湮灭的辉煌,张珉摄于河曲旧县

 

县治虽然早已迁走,但旧县一直做为一个村庄存在。旧县建设于山巅,所以,环绕它的城墙随着山势的走向以极不规则的线条连结成了一座城堡。城堡之内,散落着几十处民居院落,已经看不到做为一个县城的规制,只有远望犹如鱼鳞的城墙,记录着它做为县治的历史,记录着它曾经繁华却又被冷落的历史。 

 

█ 河曲旧县南门


█ 天高云淡,望断南飞雁

 

旧县南门外的山脚下,座落着一座精致的寺庙:海潮庵。旧县城一带,苍凉而贫瘠,汽车一过,沙尘满天,但海潮庵和它周围,却绿树成荫,古树参天,形成一个幽静、雅致的小环境。听名字一直以为它尼姑庵,进去才知道是一座和尚寺庙,几位僧人正从僧房往外搬运受潮的檀香、黄纸晾晒,这里倒是一个不错的修行之地。

 

从偏关前往河曲的路上,我们路过了闻名已久的石径禅院,禅院里有一座弥佛洞,位于百丈绝壁之上,绝壁之下便是奔流而过的黄河。


█ 黄河绝壁之上的弥佛洞,张珉拍摄


█ 从弥佛洞俯瞰黄河


█ 弥佛洞内,老鄯拍摄

 

娘娘滩是我们在河曲的又一站。娘娘滩东西长不过八百米,南北宽不过五百米,但它却是黄河中最大的岛屿,近年来黄河水量锐减,黄河水主要从内蒙一侧流过,山西一侧的河床上只剩下几股涓涓细流,过去需要乘船上岛,现在汽车可以直接开到岛上,我们就是踩着刚刚湿润鞋底的黄河河床登上的娘娘滩。


█ 河曲娘娘滩

 

娘娘滩被茂密的树木和庄稼所覆盖,几座农家小院在一片翠绿的掩映之下散落各处,不闻黄河流水鸣溅溅,只有鸡犬之声相闻,恍如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。娘娘滩过去曾有三十余户人家,岛屿高出黄河水面不过数米,但过去洪水却始终不曾上岛,因而有水涨滩高之说,但1985年除夕之夜的一场洪水最终漫过了娘娘滩,从那以后,岛上居民基本迁走,如今只留下几位老人和一些从事旅游开发的人员。


█ 娘娘滩上,老鄯拍摄

 

当地民间传说,汉代吕后专权,薄姬和年幼的汉文帝曾被贬居于此,娘娘滩由此得名,薄姬曾将汉文帝藏在上游的另一座小岛上,那座小岛于是被称为太子滩。岛上的居民还说,当年保护薄姬母子避居于此的是飞将军李广,他们都是李广的后代。岛上现在建有娘娘庙以纪念薄姬,还有一座小小的博物馆,里面展示着出土于此的汉代瓦当。不过,传说终归是传说,当年,八岁的刘恒被封为代王,在薄姬的陪同下前往晋阳也就是今天的太原即王位,而那个时候,飞将军李广还没有出生。


█ 娘娘滩营地


█ 壮士行第五部大河边墙队员在娘娘滩留影

 

时近中午,我们在娘娘滩上接到了朋友短信的召唤,他们十余人的大队人马一早从太原出发,已经到达到河曲县城,此行的目的,是一睹河曲放河灯的盛况。当我们在河曲县城胜利会师的时候,整个县城已经戒严,成为一个盛大的集市。

 

沿黄河大街西行,经过城墙遗址,就是河曲县的西口古渡,黄河水从渡口流过,河对岸,北侧是内蒙,南侧是陕西,这里是鸡鸣三省之地。宋、明之时,晋西北是抵御游牧民族的前沿,河曲在宋代被称为火山,杨家将的祖籍即在此地,杨业的父辈就长年驻屯于山西河曲和陕西麟州一带。


█ 河曲桦林堡


█ 河曲寺沟长城


█ 河曲四坦坪敌楼


█ 河曲北元敌楼


█ 河曲护宁寺


随着清王朝的统一与民族的融合,河曲又成为汉蒙两族交往的重要口岸。“河曲保德州,十年九不收,男人走口外,女人捡苦菜”,从清代直到民国的几百年间,许许多多晋西北乃至山西其它地区的百姓,就是从这里和右玉县的杀虎口离别山西,前往口外也就是今天的内蒙一带谋生、逃荒,这就是“走西口”。在走西口的队伍中,还有一个极为耀眼的群体,他们就是气吞万里、沟通欧亚大陆、把生意做到库仑、莫斯科的晋商。走西口的哥哥回来后,也就有了今天的乔家大院等等晋商宅院,但也有很多走西口的哥哥再也没有回来,他们遍布口外,以至于民国时期的绥远省几乎成为山西人的天下,最高长官由山西委派,晋军也被称为晋绥军。直到今天,无论呼市、包头,还是,你都很容易听到山西的乡音。


█ 西口古渡,老鄯拍摄

 

晋西北的山西民歌重要的发源地,元代的戏曲名家白朴是河曲人,现代的歌唱家马玉涛就出生在保德县黄河边上的一个小村里。河曲被誉为民歌的海洋,正是在这片海洋的滋养下,河曲产生了“二人台”这一极富特色的艺术形式。一男一女,简单生动,洒脱奔放,委婉流畅,虽然很难说清楚它到底依然是民歌还是已经演化为地方小戏,但几百年来它不仅在晋西北喜闻乐见,更是流传到了内蒙、陕北、冀北一带,几首经典的山西民歌如《五哥放羊》、《挂红灯》等等都取材于河曲二人台。山西曾举办晋蒙陕冀四省二人台电视大赛,我们从电视上看到它已经深深植根于民间,二人台最经典的剧目《走西口》,在这台晚会上被多次唱起。


2011年8月,河曲县民歌二人台艺术团挂牌仪式上的演出


2011年4月5日,非遗传承人,有着“山西民歌王”之称的河曲县辛家坪村农民辛礼生在表演


█ 河曲中国北方民歌之乡歌会上的民歌表演

 

西口古渡如今围绕禹王庙被改造成一座现代广场,西口古渡不远,就是河曲城墙遗址和依旧挺立的河曲护城楼,它们都是清代河曲县城的遗构,护城楼独立于县城之外,方方正正,高约十二米,外观就象一座雄伟的大型碉堡,而它的建设缘由也正是为了加强县城的防御。


█ 河曲护城楼


█ 利用河曲城墙修建的看守所

 

禹王庙的正面和对面分别搭起一座戏台,两个剧团正在唱着对台戏,一边是北路梆子,一边是河曲的二人台。我们没有混杂在河曲老乡中去附庸风雅,而是整整齐齐坐在黄河大堤的台阶上等待着河灯会的开始,对岸内蒙的土地上,一些工作人员正在往搭建好的角手架上堆放焰火。


█ 河曲西口古渡,刘勇拍摄

 

河灯会是河曲的传统古会,但它却起源于印度,在佛祖释迦牟尼的故乡,佛教信徒们每年七月十五日举行盂兰盆会,放河灯追祭祖先、超度亡灵。盂兰,是梵文中“倒悬”的意思,盆指的是盛供品的器皿。

 

河曲的西口古渡,既是走西口的哥哥踏上未卜前程的离别地,又是往来船工停靠的重要码头,古往今来,不知道有多少走西口的哥哥埋骨他乡、多少船工葬身河底,所以,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,也就是传统的鬼节,人们在这里燃放河灯,让一盏盏的河灯顺流而下,以此来祭奠未归的亲人,超度他们的亡灵,托寄亲人的哀思。

 

如今,不再有走西口的哥哥,黄河的船运被公路替代,七月十五河灯会虽然依旧沿传,但它已经被赋予新的意义,形式也发生了变化,有人把它看做一种喜庆活动,有人用来祈福许愿,有人把它当做旅游项目来开发,而事实上,放河灯在丽江等全国许多地方都已经成为旅游卖点。过去的河灯通常是用碗做的,如今换成了五颜六色的腊光纸;过去放河灯每次不过几百,如今动辄几千,而且是连放数天;过去放河都是亡灵的亲属燃放,如今出于安全和秩序方面的考虑,承办部门统一安排几条渡船装载着河灯停泊于西口古渡的上游,由专人负责燃放。 


█ 河曲的河灯艺术节,刘勇拍摄

 

远道而来可不是为了坐在岸边当一个看客,我很想坐到船上亲自去放上几盏河灯,于是找到一位艄公,谈妥价格之后,早早被安排到了放河灯的船上,船上放着几只纸箱,箱子里层层叠叠的都是河灯,艄公说,今年的河灯连放三天,每天三千盏。说起来河灯的制作真是简单,将一张方形的腊光纸稍稍折叠,四角粘连起来,这便是灯碗。将灯碗浸上腊油,放入麻绳做的灯芯,在腊油凝固前还要在灯碗底部粘上些沙子,一个河灯就做好了。艄公说,灯底粘沙子,是为了增加灯的重量,以防止被风吹翻。


 

夜幕降临之后,先在禹王庙前搞了一个简单的仪式,一支鼓乐队护送着从禹王庙来引来的火种来到黄河岸边,吹吹打打一通之后,放河灯就正式开始了。船上负责放河灯的几个人每人拿着一支蜡烛,点燃河灯后就将它放入河中,河灯就随着黄河水顺流而下。



 

一盏,两盏,三盏,点燃的河灯越来越多,河面上泛起点点星光,灯火昏黄而温馨,穿透腊光纸之后形成了五颜六色的光晕,并在水面上洒下一片倒影,它们三五成群,组成一个庞大的方阵,浩浩荡荡,随波逐流,向着下游前进,整个黄河成为一条闪烁着星光的银河。迷茫的夜色中,三千盏河灯缓缓飘荡在河面上,灯火摇曳,波光闪动,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遐思,只是不再有失去亲友的悲痛,不再有缅怀故人的忧伤,有的只是对未来的祈盼和祝愿。


█ 河曲河灯会上,放河灯与放焰火


█ 近几年,河曲河灯会上除了放河灯和放焰火,又流行起来放孔明灯,刘勇拍摄

 

河灯尚没有远去,焰火已经开始燃放,绽放的礼花染红了天空也染红了河面,从苍凉的古堡与边墙到喜庆的焰火,一路穿行于晋西北,几天走过了千年的沧桑,晋西北的过去与现在永远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之中。


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,阅读推荐内容:

走遍山西:京畿屏藩娘子关,穿行在井陉的前尘旧事

走遍山西:太行八陉,横穿天下之脊

走遍山西:广胜寺,宗教与艺术最完美的结合

走遍山西:永乐宫,凝固在墙上的辉煌

山西非遗06:河曲民歌,民歌之乡的酸曲

王保忠:娘娘滩上,回望寂静

风云浩荡楼子营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